您好,欢迎来到土木商易宝请登录注册

兴农田水利基建 多渠道引资障碍犹存

2015年11月12日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陈家运

简介: 近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为“三农”带来了期望已久的利好。

近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为“三农”带来了期望已久的利好。

此次会议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历史欠账有望得到“补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的重要批示指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也是拉动内需、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望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国家投资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着力健全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行的机制,确保农民长期受益,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有观点认为,李克强总理的批示有几句话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望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发挥国家投资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这说明我国将开启新一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高峰,滞后多年的农田水利设施如今已经是蕴含着千亿元机会的巨大市场。”上述观点认为,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而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预计,供水、防洪灌溉、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区域将成为投资重点。未来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浇地直补、财政贴息等扶持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水利的相关政策也会积极出台。

“历史欠账”成市场机遇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田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农业植保等设施投入明显不足,设备设施数量少、水平低,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很不适应。”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尹成杰撰文指出了我国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存在忽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问题。

以黑龙江为例,该省大部分的田间道路大多数是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道路标准低,排水沟淤堵严重,既影响农业机械进地到田作业,也导致农田排水受阻。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周春玲说,目前,黑龙江省2/3以上的农田机耕生产道路需修缮或重建,总需资金60多亿元,各级财政根本无力承担。

其实,黑龙江省的现状或许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而如何加快推进和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

不过,随着中央释放将开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信号,有投资专家认为,这部分“历史欠账”如今已然成为经济增速下降时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蕴含千亿的农田水利基建市场不仅可以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资本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

“农田水利主要包括农田灌溉、排水系统以及小型水源建设等。”郭凡礼表示,他预计供水、防洪灌溉、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区域将成为投资重点。未来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抗旱浇地直补、财政贴息等扶持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水利的相关政策也会积极出台。

水利基础设施曾经大多是靠政府投入,资金筹措渠道比较单一,要想加快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就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

而对于现阶段的社会资本进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对于一些种菜种水果的自身也会投资,他们投一部分国家补贴一部分,这样就能吸引社会资本。对于种粮大户也是比较愿意投资,而一般小农户种粮投资几率就会很小。

郑风田表示,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盈利部分,具有经济价值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比如,规模很大的蔬菜园,投资以后会有稳定收入。还有就是,搞经济建设的可以投资进入,比如鱼塘,一般社会资本愿意投。农民养鱼经济效益比较好。

“目前,农田水利设施资金来源中,政府所占比例较大,如今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以采取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采取合作的模式来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郭凡礼告诉记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集体主义时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集体大力量,现在如果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那么必须借助于市场的力量。

多方引资须财政与价格机制配套

需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市场上并不缺少社会资金,也不缺少资金进入的渠道,但对于社会资金来说,无论进入任何领域,首先考虑的还是收益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社会资本在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之前都会对盈利模式、投资回报有所顾虑,于是如何消除顾虑、号召和动员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便成了关键。

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领域,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如何突破,各地也在尝试和探索。例如云南省昆明市恨虎坝试点,也在尝试解决社会资本“进不来”、“不愿进”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据新华网报道显示,恨虎坝灌区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试点水权分配等7项机制,以期激发市场和群众活力,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建管模式。主干管和泵站由政府投资,田间支管和配水管等配套设施靠引入社会投资646万元,其中,引入某节水集团公司投资452万元。为使公司与农户有效合作,村民自愿组建了用水专业合作社,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

然而,地方的积极尝试具有地域特性,若要开启全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市场,需要国家层面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

对此郭凡礼表示,目前,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田水利建设,然而,社会资本进入意愿并不强烈,主要是由于项目补助、财政支持、价格机制等配套政策不够细化,社会资本进入的政策风险较大,所以大多处于观望状态。

而郑风田指出,盈利性的建设比较好动员,然而公益性很难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要进入,一般会选择有盈利模式和经济价值的,比如,山东有两万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总有人愿意投水利建设,因为猕猴桃收益比较好,如果换做是粮食类,除去水费盈利比较少,很少有人去投资。

乔新生则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法律主体:国家、集体经济组织和施工单位,政府在实施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集体组织的意见,尊重集体组织的收益权和使用权,千万不能引入企业之后,实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偿使用,那样就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受到损害。

“若要吸引市场的关注,就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社会资本的进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要吸引民资进入,首先要完善相关项目的财政补贴;其次要完善价格形成机制,防止出现价格过低的问题;最后,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郭凡礼告诉记者。

郑风田的建议是,政府在引导投资时,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比如企业资农,政府号召投入,帮助农民建设水利,企业想要拿地,政府可以让其先修好这一块的水利建设,再给地。很多企业去农村圈地,只有水利建好才能圈地。

对于社会资本方面,乔新生也给出了建议:“大规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国家财政补贴,社会筹集资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投资。社会资本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下列原则——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意见原则;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原则;实行合同管理原则,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申明:本文章内容来自( 中国产经新闻报),作者(陈家运)。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全部评论
相关文章

联系电话

  • 0519-68887188-0(查号)
  • 0519-68887188-3(在线教育)
  • 0519-68887188-4(商易宝会员)
  • 0519-68887188-5(广告合作)
  • 0519-68887188-0(内容侵权举报)

客户服务

  • 0519-68887188-5(商易宝客服)
  • info@co188.com
  • 关注土木在线:
    土木在线官方新浪微博
    土木在线官方腾讯微博
    土木在线官方微信
网上110报警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电子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