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6月1日下午,在常熟市文化馆石栽盆景展览现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栽盆景传承人管铁亚,热情地向几位黑龙江朋友介绍他的石栽盆景。记者也从他的娓娓道来中走近石栽盆景。
6月1日下午,在常熟市文化馆石栽盆景展览现场,常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栽盆景传承人管铁亚,热情地向几位黑龙江朋友介绍他的石栽盆景。记者也从他的娓娓道来中走近石栽盆景。
2013年10月21日在常州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管铁亚的石栽盆景受到海内外参观者高度评价。去年11月11日,管铁亚携带着部分石栽盆景作品赴贵阳,参加世界众筹大会暨世界众筹大赛。石栽盆景被大会评为创新奖,并在14个创新项目中名列第一。
石栽盆景源自唐代宫廷
有着家学渊源的管铁亚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常熟知名山水画家,尤其是对石栽盆景的历史如数家珍。“盆景起源于中国,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是富有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以前,欧美人士一直以为盆景起源于日本。直到1972年,中国考古专家在陕西出土的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甬道壁画《侍女盆景图》上发现盆栽,至今有1300余年历史,世界上才公认盆景的“根”源自中国唐代。
管铁亚从手机里翻出《侍女盆景图》给记者看,只见图中描绘一名侍女手捧盆景,盆景中有数块小山石,石上栽有小树,树上结一果,并有一花,这是唐代时期的石栽盆景。
管铁亚说,唐宋时期,石栽盆景为宫廷贵族和文人雅士所追捧,唐代画家吴道子弟子卢楞伽《六尊者像》及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画作中,均有石栽盆景的身影。北宋王安石晚年住钟山,创作栽培“一寸岩松”,开中国微型盆景之先河。
“这就是‘一寸岩松’。”随着管铁亚的手指方向,记者看到展台上,一块比拳头还小的石头上栽有一株小松树,植株不过手掌大。管铁亚说,南宋宰相王十朋写有著名的《岩松记》,首次将盆景艺术提高到精神审美的高度。这种微型石栽非常适合放在案桌上,既有赏心意趣,又让人产生一种知难而进的激励精神。
在展台的另一边,一个覆盖着绿茸茸小草的石栽盆景非常特别。管铁亚说:“这是明清时非常流行的‘菖蒲石’。一般石上多栽木本植物,菖蒲石是特例,栽的是草本植物。菖蒲冬天也不死,但长不大。”柳如是诗《客从远方来》有云:“客来何所贻,贴我菖蒲石。”说的就是这种盆景。
后来,石栽盆景几乎失传。从小受到父亲熏陶的管铁亚2005年开始下决心恢复石栽盆景制作技艺。
山水意境让石栽盆景“气韵生动”
石栽盆景起源于唐朝,是将花卉树木直接栽植于岩石上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尚无盆景一词,名称较多,有盆岛、盆池等。因其树石合一、不用花盆、不见泥土,且独立成景,因而深受皇室宠爱。然而其工艺十分考究,对石料用料也有诸多学问,制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艺术造诣,因此历来只能藏于皇宫和上流社会。自元朝失传后,后人虽仿其做出附石盆景,但仍不能脱离带土的花盆,局限性强。石栽盆景从此更加弥足珍贵,难以得见。
面对展览现场姿态蜿蜒各异的石栽盆景,管铁亚说,要做好石栽盆景,首先要充分了解树木的生长规律,无论选择什么石材,都要掌握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既能吸水又能透气。他告诉记者,有些石材透气性差,如花岗岩、大理石等,就需要对石材进行专门处理,使树木不会因缺氧而烂根。其次要注意形式美的问题,石栽与盆栽的主要区别在于表现形式不同,盆栽一律采取根向下的形式,而石栽则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在峭壁上采用横出的方式,就是“悬崖式”;在平缓的山坡上采用露根定位方式,就是“咬石式”。
管铁亚指点着展台上的石栽盆景告诉记者,树根与山石的结合是根据山石的走向与特殊的形式来审定的,将树木定植在山石上的技法叫做“适相栽培”。
选定石头后,就要选择树种。管铁亚开始尝试的是榆树、雀梅等本地树种,但效果并不好。之后他尝试岩松,多次试验后获得成功。“日本紫薇效果也不错,真柏成型时间慢,长成一个所需要的石栽盆景要等好几年,小石榴、枣树等要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才能开花结果。”种植时,管铁亚对山石进行巧妙加工后种上小苗。待小苗长大,外表看上去就像长在石头上一样。
作为山水画家,管铁亚依托自身优势常常将山水画的意境融入石栽盆景中。在树下安置对弈老叟、拉琴听曲人,在石上挖掘水池等,为石栽盆景增添了鲜活意趣。但管铁亚说,石栽还是要以自然为主,如果人工雕琢痕迹太重,效果反而不佳。如何以人工制作“自然”,这是石栽盆景艺术角度最难的地方。盆景艺术追求“气韵生动”,不仅追求理论创新,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去过黄山的人,一定对那棵生长在石缝中的“迎客松”印象深刻。现在,管铁亚精心研究,成功培植出了石栽盆景,希望这一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有机会走入百姓家。
- 标签
- 前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