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绿盾2018”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多地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被相继曝光,有的地方在保护区核心区开煤矿、建别墅、搞畜禽养殖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在保护区内大肆开发旅游项目等,以损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经济增长。
“绿盾2018”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多地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被相继曝光,有的地方在保护区核心区开煤矿、建别墅、搞畜禽养殖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在保护区内大肆开发旅游项目等,以损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一地经济增长。
9月29日,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表示,严肃查处祁连山严重生态破坏问题后,仍发现一些自然保护区存在突出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然为侵占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开“绿灯”,甚至违规审批、虚报情况、敷衍整改。
“有的不敢较真碰硬,甚至在整改中弄虚作假、敷衍整改、表面整改。此次巡查就发现,巡查组到现场,所有违法行为都停止了,巡查组杀回马枪时,违法生产仍热火朝天。”他讲道。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在崔书红看来,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守法意识淡薄,甚至知法违法。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法律制度不健全,处罚偏轻,违法成本较低。
早在二十多年前,国家就制定了《自然保护区条例》,但受当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偏轻,少至100元,多至1万元,并不能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有效震慑,违法成本太低。
此外,崔书红认为,还有部分保护区历史欠帐较多,保护和开发的矛盾突出,长期积累的问题一时难以彻底解决。在保护区设置时,基于抢救性保护的目的,划的面积过大,有的城镇大部分划在区内,形成历史遗留问题。
在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看来,下一步仍要严惩一些反面典型,去年祁连山严重生态破坏问题等一批“老大难”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就是问责考核敢于动真碰硬的结果。现在看,这种传导效应比较明显。
去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对包括分管祁连山生态环保工作的甘肃省副省长在内的3名副省级官员及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
经济观察网记者了解到,中办、国办联合对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并进行严厉问责,这在环保史上尚属首次。同时释放了一个信号:若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对中央决策部署、督察整改意见及要求,不落实或执行不到位,后果很严重。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就对甘肃省开展过环保督察并形成了督察意见。今年4月13日,督察组向甘肃省委、省政府进行了反馈。当时督察意见就特别指出了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存在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
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等七部门联合启动“绿盾2018”专项行动,这是在“绿盾2017”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严肃查处自然保护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绿盾2018”专项行动检查范围扩至所有46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84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对“绿盾2017”发现问题整改“回头看”,查处保护区内新增违法违规问题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严格督办保护区问题排查整治,坚决制止、惩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
崔书红解释称,“绿盾”专项行动是中国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首次检查范围最广、查处问题最多、整改力度最大、责任追究最严的一次行动,有效震慑了破坏自然生态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了地方生态保护责任意识。
8月21日,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学院等5部门联合组成12个巡查组,对31个省(区、市)实现全覆盖。对整改问题不力、仍存在较大问题的自然保护区所在市县级政府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公开约谈或重点督办,督促其整改。
崔书红透露,截至目前,巡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发现、处理了一批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充分发挥了警示震慑作用。接下来将对绿盾专项行动发现的突出问题再梳理,拉条挂帐,建立清单,根据问题性质责成地方开展追责问责。
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绿盾2018”专项行动开展至今,各地共调查处理1.4万多个涉及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关停取缔违法企业1800多家;强制拆除违法违规建筑设施1900多万平方米;追责问责900人,其中厅级干部6人,处级干部150多人。
另外,截至2017年底,“绿盾2017”专项行动共查处涉及44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问题线索2.08万个,追责问责1100多人;完成问题整改超六成。
“不过,当前生态保护仍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崔书红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各地要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度,严厉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行为,实行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与此同时,建立完善“天地一体化”监测管控体系及政策法规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 标签
- 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