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自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阶段。
自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阶段。7月5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推出100条重点举措以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的九大重点任务,大湾区建设路线图渐次展开。
深圳在这两份重要文件中出现多次,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未来,深圳将牢牢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联通、深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好核心引擎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推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资源共享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三年行动计划》有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有14条,其中提到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向港澳有序开放科研设施和仪器的相关措施等内容。而《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将携手港澳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未来,深圳也将全面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行动,并在2020年初步形成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深圳在创新深港澳科技合作和优化大湾区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方面将不断有新举措、新模式,其中包括探索推行“事后奖励”“科技悬赏”“市区联动切块支持”等创新投入方式,通过设立联合基金、公益捐赠等方式多方筹集基础研究经费;探索鼓励香港、澳门机构和个人在深圳享受科技成果转化优惠财税政策。此外,深圳将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允许香港、澳门在深圳设立的研发机构享有内地研发机构同等待遇。推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便利化,试点设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出境绿色通道。
作为深圳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行动的重要内容,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一直备受关注。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深圳将积极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走廊的支撑平台和关键节点,其中包括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107国道科技创新走廊等。深圳也将发挥各区不同优势为区域合作注入科创新动能,例如,依托富士康、华为,加快建设梅观创新产业走廊,打造深港合作龙华示范区。以坪山高新区为支点,加快建设深港产业创新东部合作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深圳未来将更加注重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包括联合香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集中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同时,深圳将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探索率先建立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健全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转化机制。
基础设施“软硬联通”无缝对接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而深圳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中,可谓是设施“硬联通”与“软联通”无缝对接,即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同步推进。未来,深圳将深化深港港航合作发展,创新粤港澳港口物流、航运服务合作新模式,携手香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具体来说,深圳将创新深港港口快速通关模式,开展“深港自贸通”试点,同时深化深港港口信息开放共享和业务协同,打造大湾区智慧港平台。此外,深圳将以多元化方式提升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加快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并构建国际航空枢纽航线网络。加强与香港、广州机场合作,推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航线服务产品,培育欧美澳等洲际远程国际航线及“一带一路”国家航线。加快完善大湾区城际轨道网和干线道路网,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
《三年行动计划》在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中提及启用莲塘/香园围口岸,提升文锦渡、沙头角等口岸功能,推动罗湖口岸及深圳火车站整体改造。据悉,下一步深圳将推动深港双方在罗湖、文锦渡、皇岗、沙头角、深圳湾等口岸同步改造升级。建成莲塘/香园围口岸,实施深圳湾口岸交通改善工程,实现货物运输“东进东出、西进西出”。
“软联通”方面,深圳将加快大湾区信息基础设施联通共享,加强深港澳智慧城市建设交流。深圳将联合港澳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共建时空信息云平台和空间信息服务平台,在深港澳三地加快实现数字证书应用互认,推进三地网络可信身份在相关领域互联互通。参与推动大湾区电子支付系统互联互通。目前,深圳正探索深港澳三地通信运营商创新通信产品,积极推动取消深港澳手机长途费和漫游费,促进深港澳通信资费合理下降。
深港澳合作释放合力发展潜能
如何将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释放合力发展潜能?深港澳合作永远是一张“王牌”。据悉,深圳将以罗湖、文锦渡、莲塘三个口岸为核心区,以皇岗、沙头角口岸为扩展区,结合深圳河综合整治和环境品质提升,推动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深圳还将探索试点建设香港专业服务大厦,打造香港金融、会计、律师、测绘等品牌服务机构集聚中心,吸引高水平香港专业服务人员来深执业。
近年来,“科技创新”成为深港合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深圳未来将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导向,强化深圳东部地区与香港在科技创新体系上的合作,打造深港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引领带动深圳东部和香港北部成为未来产业发展新高地。此外,深圳将支持各区规划建设一批交通便利、设施完善、有利于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的空间载体,组织培养面向港澳青年的就业创业导师团队,推动成功企业家和港澳就业创业青年结对互助,开展香港、澳门青年到深实习及就业项目。同时,深圳将创新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深发展,将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者纳入创业补贴扶持范围。
不仅有科技创新,也有充满温度的社会创新。深港澳合作措施将更趋人性化。据了解,深圳将在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领域推动深港澳养老、社会救助、社区服务等领域合作促进深港澳有效衔接,研究港澳居民在深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办法。同时鼓励港澳地区优质社会服务机构在深开展业务或开设分支机构,引进港澳注册社工参与社会服务,同时推动建立深港澳跨境社会救助信息系统。
构建一批粤港澳合作平台典范
在《三年行动计划》涉及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内容中,专门提到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据悉,深圳正通过实施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建设行动打造一批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典范,其中包括现有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及新建的光明科学城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
深圳将启动修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度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对港服务业开放方面“先行先试”,建设跨境经贸合作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前海粤港澳青年创业区建设,建设前海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中心,允许科技企业区内注册、国际经营,打造集创业孵化、企业转型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保障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科技产业服务平台。
未来,深圳将发挥港深两地资源禀赋优势,联合香港共同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充分释放协同创新活力。加快福田保税区转型升级并承担起合作区发展“先行区”和港深科技孵化转化中心的使命。在合作区内将启动建设跨境通信试验区,推广智能公交体系,建设智能公交应用示范区。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圳将在光明集中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核心装置区、科研配套区、生活配套区等功能片区,打造影响力卓著的世界级科学城。到2020年,科学城大科学装置群初具雏形,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创新引擎。与此同时,在南山西丽片区规划建设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将实现“大学校区、居民社区、产业园区”三区融合的全新生态体系,打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心。
“湾区法治营商环境三地谈”启动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化优质生活圈、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的重要条件。昨日,“湾区法治营商环境三地谈”启动仪式暨南山专场活动上,各地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实现大湾区优化协同创新环境的路径。
“目前大湾区市场互联互通水平仍有待提升,要实现规则与制度的软对接,就要用新思维来应对新变化。”澳门特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职务主管张国华表示,优化大湾区法治营商环境,可争取划定深度合作的具体区域,该区域使用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基本法;此外,合作区的经济运营、商业活动和部分民事行为可适用特区的法律、规则和制度,而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以及刑事领域等则适用内地法律、规则和制度。
深圳市蓝海大湾区法律服务研究院副理事长袁国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的优化要坚持包容的方向。他建议三地可研究构建一个大湾区法律服务平台,其中包含大湾区企业成员以及大湾区内愿意提供法律服务的机构的两个清单,以满足湾区内企业在法律上的需求;此外,还可在大湾区商务活动融合中,向相关企业提供示范合同,让企业自主选择。
“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最大交集在于知识产权保护,要实现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在法治、规则以及要素流动方面做到‘三个衔接’。”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表示,要实现“三个衔接”,首先要善用港澳法治化资源,主动借鉴和吸收港澳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法治创新,全面推进大湾区法治化水平;其次是共同构建“立交桥”,探索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先行适用香港科研管理制度;最后在要素流动方面要更加自由、便利,探索实行便利的科研物资进出口政策,促进大湾区内各种要素自由流动。
- 标签
- 设计施工